职教现场工程师质量在“现场”

发布单位:教学科研处编辑:发布日期:2024/02/29浏览量:10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2月27日07版

当前,教育部等五部门正有序推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实施,提出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这是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举措,也是工程教育结合现代学徒制实践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有利于国家形成“现场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的工程教育新体系。

如何理解“现场”——

突出有解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

何谓“现场”?从词源学角度看,“现”就是现在、现时,强调的是时间性;“场”就是场所、地点,强调的是区域性。“现”与“场”结合在一起,意指赋予了一定时间的特定区域。因此,现场工程师必须常在“现场”,要像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面对来自现场的技术需求,通过“望、闻、问、切”,不仅能开出药方,还能治好病。这种即时的现场回应能力考验的是现场工程师的“硬核”技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职业特性:

一是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工程现场条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这就要求现场工程师在遇到问题时能在第一时间提供解决方案,机智、高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根本价值就在于擅长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作出准确判断,并能采取恰当行动以圆满解决问题。

二是良好的情绪掌控能力。现场工程师与“现场”相伴相生,面对复杂的处置现场,要防止负面情绪左右自己甚至影响客户,以“有解思维”对待每一起“派单”,用自己的正能量感染和赢得客户。

三是有效的沟通与资源整合能力。作为个体的现场工程师,技术再高超、经验再丰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当遇到疑难杂症或需要外援支持时,团队的作用就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现场工程师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持续塑造核心能力。

如何常在“现场”——

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实践能力脱节是目前职业教育的短板之一。尽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但从实践看,相关专业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仍存在着缺乏应对复杂工程实践的能力、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最根本的规律遵循,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要依靠其来解决。

一是向实处深化。所谓“实处”,是指育人。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四合”是一个连贯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根本规律。产教融合往深里走,校企合作向实处去,落脚点在课程,要构建起符合工程岗位实践取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基于现场真实工作场域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实现由传统的局限于学校内部、基于项目的学习,转向深入工程现场、基于工作情境的学习。

二是向高阶跃升。所谓“高阶”,是指科教融汇。科教融汇兼容了科学理念、科技发展、科研创新与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技能进步、成果转移转化相融相通,是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手段、新方式。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应注重理论教学的科学性,强化科学基础、工程能力、系统思维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筑牢现场工程师精神内核;重视实践实训过程的科研性,充分发挥研发创新平台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夯实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崇尚能力发展的可迁移性,将科教融汇与技能大赛、校园文化营造、数字化资源建设相结合,稳固培养学生系统创新能力。

三是向难点着力。所谓“难点”,是指现代学徒制,其将学习者置身于某个实践共同体之中,促使其在真实情境中获得关于这一专门化工作的具身性感知、理解和认同。实践中,企业不愿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徒)就业不定向、流动性大,解决的办法首先是学生(学徒)就业与企业定向,其次是校企双元交替做实“基于工作的学习”。在全面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体作为职业教育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快“定岗双元”的人才培养体系模式改革,让学生合法参与到“工学交替”中,从简单的、边缘性的工作起步逐渐接触重要工作并走向中心,这种由“生手”变为“老手”的“向心”轨迹符合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逻辑规律。

谁来保障“现场”——

政府、行业和校企同向发力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发挥党和政府的统筹引领作用,构建政府、行业和校企同向发力的运行机制。

校企层面,发挥双主体育人功效,共同制定面向学生和员工两类群体的现场工程师招生标准、岗位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多维度评价体系等。特别是建立起学生企业实践履历记载制度,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企业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而且必须经历三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第一,以学校培养为主,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以企业培养为主,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进入企业实践;第三,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选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项目,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全国行指委(教指委)、行会组织,在部际联合工作机制下,全国行指委(教指委)对接全国行业链主企业,分行业研制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核心课程、能力标准、工作指南;行会组织联动院校、企业分区域在企业设立“跨企业培训中心”,定期接收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学习培养需求。

地方各级政府,落实落细“金融+土地+信用”等政策组合激励,调动企业参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积极性。完善政府购买,激励行会组织等第三方主体参与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推进“学校+企业”双导师队伍建设,构建高校、企业专家双向交流机制,打造兼具工程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基础的“专家池”,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深厚的师资基础。

国家层面,优化部际联合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及作用,推动提升工程师群体待遇的“硬激励”,完善工程技术类人才参评各类人才计划的评定规则,进一步拓展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工程技术类岗位的收入,增强青年学生选择工科专业、从事工程类职业的意愿。

(作者:徐付生,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