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单位:软件学院编辑:发布日期:2019/11/20浏览量:2660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其主要内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方向性、规律性、时代性,发挥融入主客体的主导性、主动性、互动性,全面占领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完善软激励政策、硬约束规范、潜文化环境,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的有效性。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方向性、规律性和时代性

(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断,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理论的创立者、制度的建构者、文化的引领者,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决定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又转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保证融入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一是高校党委要担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首先,高校党委要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品格与时代品格,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其次,高校党委和党组织要担负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最后,落实主体责任还在于敢于问责,严于追责。对于认识不够、措施不足、执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敢于问责、严于追责。二是各级组织要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举措,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制度顶层设计。把制度建设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用制度凝聚多元主体全部参与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过程中,用思想引领提升融入的魅力,用体制机制增进融入的动力,用制度环境保障融入的活力,形成全校园、全方位、全过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覆盖。

(二)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遵循科学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针对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根据变化后的情况探寻新规律,遵循新规律,提升其融入的科学性。一是牢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主体需求新变化,融入要遵循适应超越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条件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环境改变了大学生主体的需求,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人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性需要、安全公正等社会性需要、信仰价值等精神性需要。英格尔哈特认为经济繁荣降低了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强化了人们对自我表达、政治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非物质性的需求,文化价值观呈现后物质主义替代物质主义趋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强起来的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价值观也逐渐步入后物质主义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扣这一变化特征,主动适应主体需求变化,才能做到遵循规律,科学育人。另一方面,还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特征,满足主体需求并非一味迎合需求,而是要掌握引领的主导权,超越大学生的现实发展诉求,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二是牢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心理接受新变化,融入要遵循心理接受规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沉醉于心灵鸡汤式的“文化按摩”,转向对自身生活的书写,远离了崇高、伟大的叙事主题,沉醉于形而下的自我愉悦,对不符合其价值观念和心理感受的宣传表现出漠视。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在尊重、理解、悦纳的前提下,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大学生给予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转变大学生理论认知,满足大学生现实需求,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大学生积极情绪。

(三)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环境变化新趋势,契合时代特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及时性和交互性,既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跨疆域、全时空、多维度、立体化的教育教学创新空间,又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面对人们思想焦点从社稷向个体的漂移、情感重点从国家向小我的转换、行为热点从现实向虚拟的倾斜,部分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面对碎片鲜活的微话语表达“失语”,在社会思潮的激荡碰撞下“失声”,在移动生活的网络空间阵地“失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契合新时代特征,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要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主动开展议程设置,掌控舆论导向,把握舆论话语权,聚焦师生关注点,以新时代精神切实回应大学生思想困惑的难点,化解大学生集中关注的焦点,疏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堵点。


二、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主客体的主导性、主动性、互动性

(一)发挥教育主体主导性,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引领力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多主体发展趋势,各主体水平参差不齐,只有积极性、主导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才能提升融入的引领力。一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教育主体要积极主动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功底。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思想交流的豪气与价值对话的底气,做学习与践行其思想的引路人。教育主体要主动作为,建好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叙事场、构建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力场、引导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舆论场。二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教育主体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汇于教学全过程,在缺位处补位,在越位处正位,“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严格把关教学内容,准确安排课程计划,加强理论武装,引导学生在历史变革、基本方略、未来新征程等各方面获得正确的认识,通过“四个正确认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三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造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过程中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创新新时代教育话语体系,学习借鉴自媒体短、平、快的阅读方式,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精英转向大众的话语表达,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上接地气,既严谨又生动。

(二)调动教育客体主动性,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内化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意义的自我建构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必须要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诉求,调动大学生的教育主动性,让大学生做自我教育的主人翁,才能提升融入的内化力。一是把握大学生心理诉求,以自主性教育激发融入的主动性。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性鲜明、崇尚自由,价值追求更加多样化,在成长中呈现出极强的主体性、鲜明的个体性、明确的自主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要把握这一特征,以自主性教育激发大学生教育主动性,让大学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内容供给者、方案设计者、过程参与者、教育评估者。二是针对大学生发展差异性,以个性化教育调动融入的主动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对个体的主体性尊重、差异化对待、个性化发展。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后工业时代突破“标准化”,重新获得在工业时代被剥夺的“自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当然要求。在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方法的使用让教育者能更加精确和科学地了解和评价受教育者,可全过程、全方位跟踪和掌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学习风格,量身定制更有效的教育,并根据教学进程和学习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切实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三)增进主体客体互动性,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吸引力

人类的存在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互为起点。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是在满足人精神需求和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交往关系,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与推进剂,它能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发出的各种信息的积极接受与有效整合,并迅速作出自己的反应,使对话、交流得以维持和进行。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求表达、盼望展示、主张互动,渴求成为教学活动的互动者而不是单向接受者,在互动中建构“存在感”,在参与中体现“价值感”,在表达中争取“获得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内化和情感认同,更加需要互动参与。一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教师不唱“独角戏”,不一味“满堂灌”与生硬说教,注重教学互动交流与反馈,打造翻转课堂、慕课、微课,采取研究型、启发式、典型案例教学,搭上“互联网+教育”的快车,拓展师生交流互动场域,构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和谐的关系,提升学生在融入过程中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二是关注学生主体诉求,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实际,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个性化,将“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与学生个体的理想追求相结合,既解决他们的现实际遇问题,也注重精神心理愉悦的获得感。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占领课堂主渠道、校园主阵地、网络主战场

(一)全面统领课堂主渠道,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第一,进教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起点。首先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要把牢教材编写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材编写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其次是注重新时代思想的继承性和时代性,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脉络,融合新时代中国化的发展内涵,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最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重点教材、辅助教材、其他课程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同向同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快速、务实地引入到教材中。第二,进课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教案讲义,要求教师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并用以统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同时在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的前提下精心准备教案、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料,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第三,进头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根本目的。进头脑不是简单的识记,应达到的是入脑、入心,是学生由内至外地想学、想听、想思考,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知识根本性的接受与认同并用以指导实践,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入脑、入心,助推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观念内化、行为外化、实践转化。

(二)全面占领校园主阵地,实现文化活动全方位融入

校园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大学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要强调生活化、日常化、体验化、大众化的时代趋势,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日常思维的“通俗逻辑”、生活行为的“道德核准”、共同价值的“庄严辩护”、大众心理的“普遍安慰”渗入生活世界,融入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日常观念,在认知中为学生所懂;融入日常环境,在情感中内化于心;融入日常规范,在意志中自觉追求;融入日常交往,在实践中外化于行。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结合校训、校风、学风让大学生自己创作、自己展演。发挥大学生朋辈典型榜样示范作用,达到“见贤思齐”。同时,切实加强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力和政治把控力,把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

(三)全面引领网络主战场,实现虚拟现实全天候融入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主战场,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网络空间。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打造一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又真心喜欢、乐于接受的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传播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滋养网络、滋润人心。二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舆论、网络文化、网络思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在网络舆论中主动发声,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穿透力,形成舆论引领的“高位势”;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统领网络文化阵地的“制高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回应和批驳错误网络思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性、政治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形成师生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效率”。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利用新时代的大数据技术,精准辨析网络舆情暗含的情绪面,精准挖掘网络矛盾潜伏的思潮线,精准推送吸引大学生眼球的兴趣点,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领导力、引领力、吸引力。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软激励政策、硬约束规范、潜文化环境

(一)完善软激励政策,形成尊崇的环境

全方位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可以分为自我激励、他方激励和相互激励。自励系统是内部动机激发的动力系统,他方激励和相互激励是重要的外部动机刺激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软激励政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高校和教师的互相承诺系统。学校对教师的公开承诺是通过制度对高校的自我约束来实现对于教师个人的强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过程中学校的公开承诺应该包括工作目标、工作规范、奖惩制度以及资源投入。同时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也明确提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工作的整体设想、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中。学校要在一定时间对部门及教师个人承诺的实现进行检查,对完成承诺的进行奖励,并对未实现的承诺进行分析。二是重视对于领导干部的自我激励。在工作中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对于下属具有显著的示范导向作用。高校应该自上而下统一领导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上下一致、言行如一的重视。三是铸造共同预期,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互励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要整合全校资源,形成部门协同、资源共享、跨学科联动的工作机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形成比学赶帮超相互激励的氛围。

(二)健全硬约束规范,形成敬畏的环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硬约束规范,是高校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规范。一是明确工作要求。学校要在正确理解、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目标要求、任务指标。二是制定工作规范。具体细化教育方案,形成定期理论学习、工作研讨、素质培训等系列制度,具体化融入方式、途径、频次。三是明确底线红线。对全体师生提出纪律要求、行为规范和工作考核。

(三)培育潜文化氛围,形成涵育的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种内生性要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潜文化氛围的培育是在软激励和硬约束之上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是对行为潜移默化的塑造。潜文化氛围的培育过程是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将融入与指导相结合的过程,是校园文化建设新的生长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潜文化氛围培育有对应的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文化氛围培育,让受教育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强烈的思想共振和情感认同;二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潜文化氛围培育有三个关键抓手。一是汲取精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教育者应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髓,使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深厚文化根基。国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以及党的领导人在社会主义不同阶段发表的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是强大的思想力量。教育者应该首先学习、领会,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进而将其精髓应用到工作中,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二是推陈出新,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创作反映新时代思想的好作品,讴歌新时代精神的好故事,塑造新时代人物的好榜样,遵循学生特点,构建资讯、互动、展示、创业的线上线下平台,对示范项目、典型案例、优秀成果进行宣传展示。三是引进资源,形成校内校外广泛影响。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精准解读,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发出正面强音,提升融入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深刻性。